从资源大省到产业强省 有色产业如何突围
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谢卓芳 通讯员 殷立科
“两弹一星”、“神舟”飞船、“天宫一号”、“嫦娥工程”、北斗卫星、国产大飞机……无不凝结着有色金属的“湖南元素”;
(相关资料图)
“火炬”“钻石”“水口山”“飞轮”“闪星”……一批“湘”字号有色金属名牌产品享誉海内外。
作为有色金属之乡,湖南矿产资源丰富、种类较为齐全,产业体系完整,形成以长沙、株洲、衡阳、郴州为核心区,岳阳、常德、益阳等为辐射区的产业集聚态势。2022年全省有色金属行业主营业务收入3156.65亿元,同比增长18.3%。
但长期以来,大而不强、粗加工产品占比大、产业链较短等痛点,始终制约着湖南有色金属产业的高质量发展。
日前,记者采访职能部门、业内人士,探究湖南如何发挥资源优势,推动有色金属产业提质增效、做大做强。
(株洲西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。图源公司官方网站)
向新——
提升附加值
有色金属产业链中,上中游的矿产开采、选矿和冶炼等环节附加值较低,下游的深加工是原材料增值的主要环节,也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。
当前,随着国家战略调整,关键装备及材料国产化替代加快,驱动有色金属材料加快向中高端迈进。发展高新技术和深加工产品、延长产业链,湖南有色金属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黄金机遇期。
业内人士认为,有色金属新材料及深加工产品的开发投资风险大、研发周期长,但企业如果在产品性能和质量上取得突破,便可在长时间内形成较强核心竞争力。
株洲西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产品创新上舍得投入,年均研发投入超过1000万元,每年开展6-8个科研攻关课题研究。成功研发出TC轴承、PDC轴承等系列拳头产品,耐磨损、抗冲蚀性能超市场同类产品3倍以上。相关负责人介绍,今年上半年,公司主营业务收入1.85亿元,同比增长44%。
近年来,我省持续优化产业结构,提升产业创新水平,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比重由2018年的41.7%提高到2022年的55.4%。截至目前,全省累计培育有色金属领域国家级、省级创新平台分别为19个、55个,相关科研成果数量位居全国前列。
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,我省将持续开展产业基础再造工程,突破一批有色金属领域关键基础材料及基础工艺。同时实施原材料工业增品种、提品质、创品牌“三品”专项行动,培育一批质量过硬、竞争优势明显的湖南名牌。
(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铅锌冶炼厂环保车间。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田超 摄)
加“数”——
降本增效
8月10日,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康家湾矿的调度指挥室,宽大的电子屏幕实时显示矿井中的各个场景。工作人员通过5G智能管控平台全方位监测、调度井下无人驾驶车辆作业,必要时远程遥控接管井下车辆。
这是该公司耗资7亿元打造的有色矿山智慧化示范工程。“生产更安全了,管理更高效了。”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智能化改造升级后,一线员工数量大大减少,生产效率提高10%以上,每年节约成本超100万元。
有色金属矿山开采环境复杂、安全管理压力大,有色金属行业工艺流程多变、物料周转复杂,打造无人化少人化的智慧矿山,构建高效稳定的智能生产管理体系,是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。
今年,我省大力推动非煤矿山智能化建设,构建风险预警监测系统和远程监察系统平台,建成一批可推广、可复制的智能化非煤矿山;启动“智赋万企”行动,通过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加强供需对接,分行业推动企业智能化转型。
(冷水江市锡矿山绿草茵茵,空气清新。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秦钰雯 摄)
逐绿——
低碳、循环发展
双碳背景下,我省有色金属行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方式,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,走出一条低碳、循环的产业发展路径。
在郴州永兴县经开区鹏琨环保有限公司生产车间,一台台装有废渣废料的叉车正来回穿梭,将金属废弃物装填进间歇式热解炉,分解出来的炉渣将成为铜精炼工艺原料,产生新的价值。
这样的企业在永兴县经开区并不鲜见。永兴县内无“金山银山”,却凭借出色的清洁生产技术和废料循环利用模式,每年产出白银4000多吨、黄金10多吨,开创稀贵金属循环经济发展的“永兴样板”。2022年,永兴县稀贵金属产业产值达850亿元,并获批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。
截至目前,我省24家矿山被纳入国家绿色矿山名录,株洲硬质合金集团等16家企业获评“国家绿色工厂”。同时,累计培育5家省级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创建基地。
根据我省制订的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,力争到2025年,我省再生金属供应占比达到24%以上,全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4%。
标签: